米有故事,米有意思
微信ID:ibookreview
『每个早晨,与576000人一起阅读』
今天,你吃米了吗?
你知道吗?一碗饭是4400粒米,每吃一碗饭相当于吃下三四丛稻子。人一天只吃两碗米饭,一年就要吃掉55公斤大米,相当于一个成年女人的体重。像张大千每天吃6碗米饭,84岁时,已吃13797公斤大米,相当于4.6公顷的稻田产出,差不多是7个足球场。中国人自古的精耕细作,使得60公斤谷种可收获10000公斤谷粮,才养活了众多的中国人。“乡下没有泥腿,城里饿死油嘴。”
稻谷 | |
糙米 | |
胚芽米 | |
白米 | |
今天,你吃的哪种米食?
蒸米饭 福建厦门 | |
粑 贵州堂安 | |
冻米糕 山东菏泽 | |
米粉 福建泉州安溪县 | |
米糕 福建泉州永春县 | |
米浆粿 福建龙岩漳平市 | |
红龟粿 福建泉州永春县 | |
米酒 湖北孝感 |
米有米的美,
农事有农事的美。
你只有种过了田,
才知道中国传统精耕细作多么了不起。
经过一个冬天,地是硬的,首先要犁地。你知道吗,犁才是中国第一大发明。西汉时,我国人就发明了鞍形与菱形铁铧犁,竖形的铁铧将犁开的土翻到两边,压住了杂草化为绿肥,露出的泥土晒到太阳成为熟土。西汉《氾胜之书》:“春地气通,可耕坚硬黑垆土,辄平摩其块以生草,草生复耕之,天有小雨复耕和之,勿令有块以待时。” 中国的犁在没有增加农业投入的情况下,让生土变熟,化草为肥,多么巧妙。这样的犁铧,西方一直没有发明,中国领先了2000多年,才养活了这么多人口。直到11世纪,西方犁才出现泥土翻板,还是木头做的;18世纪,中国式犁才从远东传入欧洲;直到美国杰斐逊总统发明了杰斐逊犁,才有了与我国相似的步犁。
犁
耕地要牛。在唐代,中国人发明了曲辕犁,一人一牛就可以耕田了。西方直到17世纪,耕田还普遍需要4头牛,甚至6头牛。古印度牛车是套在牛角上的,古罗马是套在牛脖子上的,勒得牛口吐白沫。只有中国人根据牛的生理特点,发明了弧形的牛轭,让牛轻松地用肩来拉犁。牛轭发明源自中国人的同情心,儒家文化的“仁”是推及动物的。汉代甚至有“杀牛者弃市”的规定,任意杀耕牛者要偿命的。有了牛轭与曲辕犁,唐朝农业兴旺,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。
犁完地还要用耙、耖。耙上有一排刀子,人站上面,有压力给它,将地切割成一条条的。接下就要耖地了。耖是木条下一排铁齿,把结成小块的土也扒碎了。然后再用碌碡滚地,碌碡有点像阳桃。用这些工具,中国农夫把泥一直打到很细。
戗(疑)
我国传统农业对土壤有深刻理解与智慧。比如《吕氏春秋》里就讲,土壤“力者欲柔,柔者欲力,息者欲劳,劳者欲息,棘者欲肥,肥者欲棘” 。这其实和《黄帝内经》中说人“不平则病”是一个道理。地“肥者欲棘”,而不是像西方一样,一味让土地“肥者更肥”。中国人讲平衡,我们的老祖宗更高明。
米食是国家强大的根本因素,是古代的“高科技”,铁铧犁造就了强汉,曲辕犁成就了盛唐。种过水稻的人知道,水是关键,“水过田肥”,水利因此而起。郑国渠将秦地40000顷碱性土洗净,化为良田; 花了73年修建的都江堰让四川成为“ 天府之国”,水利打下的农业根基使大秦帝国有实力统一中国。中国文化高峰——宋代的根基也在农业。两宋300年间,共留下1046件水利工程,一年平均工程数量比隋唐多三倍,比两汉多30倍。北宋,每年江南运送500万石米粮到京师;南宋虽半壁江山,仍依江南而称世界首富之国。宋人雅致文化功绩,确是建在丰实米仓之上。
搭筢子
打稻机轱子
夹子
木扁担、箩筐
掀盘
升子
老风车
只有自己种田才知道米食文化的本在哪里、精彩在哪里。你知道中国人的“水平”从哪儿来吗?整完地,地要磨平。水越放越多,水田最平整,不平整一看就知道,早晚水澄静,看得最清楚。天光照下来,水田映着天光就像面大镜子,仔细一看,这边怎么颜色浓一点?——就知道不平了。农夫其实顺应自然,他很有“水平”,很公平。
犁地时要和牛配合好,一边吆喝:
喝喝油——向 前
咦咦咦——左转弯
喔喔喔——右转弯
一边拉绳点醒牛,特别是拐弯时,一不小心就犁到人家田里去了。把犁时重心很难掌握,全靠农夫一双手,加上压力,往前走时,势如破竹,掌控的人只要控制平衡与深度。所以把犁时要“中正”,不中正是没有办法使工具的,这就回到中正气脉 。我们中国人农作是化到工作、化到生活里去的。
耕作需要心力时间,形成农夫勤劳、忍耐的性格;种米无投机性,形成安静、中庸的哲学。农夫要与土地共存,仁爱,和平。家是农业单位,故倡孝道。一首农谚道尽中国农夫的特性:
莫入州衙与县衙,劝君勤俭作天涯。
池塘积水须防旱,田地勤耕足养家。
教子教孙兼教艺,栽塘栽柘少栽花。
闲是闲非休要管,渴饮清泉闷煮茶。
中国人惜物,相信贱米报应。传说有一对贫穷婆媳,媳妇每天将白米饭让给瞎眼的婆婆,自己吃胡瓜子充饥。一天婆婆知道了,心痛好媳妇,两个人你争我抢胡瓜子,一定要让对方吃白米饭。情急之下,媳妇将胡瓜子泼出门外。正好雷公巡行,误以为媳妇抛弃白米饭,就一雷将媳妇劈死了。玉皇大帝知道雷公误杀后,封孝女为雷母,雷公出巡,她都以明镜照亮人间,免得误杀好人。
民间深信这个故事,认为谷可晒,白米不可晒,如一定要晒,匾中要放一根木炭或筷子,黑白分明,让雷公看清并非抛弃白米,不是糟蹋粮食。
老人家常让孩子把碗中最后一粒米吃尽。如今的孩子何曾知道,老人家的用心,是对劳作的爱惜,是我们中国人的温情。
米食文化普育百姓的性格,更在精神层面提升了民族的高度。
嘉禾
传统思想中企求“天人合一”的境界,希望在自然秩序与人间秩序之间获得一个动态的平衡,这种思路与悠久的农业传统是密切相关的。钱穆先生去世前最后的口述《中国文化对人类未来可有的贡献》中,认为这个贡献就是“天人合一观”。
“万物静观皆自得,四时佳兴与人同。”中国人追求一份天与人融合无间的安详之美。
所谓以农立国,几无异于以“ 和平” 立国,所以中国在数千年文化的传播上,强调“王道”而不是“霸道”。绝不像西方的文化传播往往与商业结合,商业又以武力开其先端。审察近代世界的种种祸乱与自然环境的被破坏,大多数是由重商的强国所促成,此时此刻,回顾中国人在长时间内所积累的智慧,是分外可贵的。
无论人类未来的文明如何发展,农业所生产的粮食仍是一切的根本,中国人追求人生幸福与和平的理念亦不会有所改变。
中国人不应失去自己溫厚的泥土气息,而该把持着文化上的理想,就像老农夫种稻谷一般,耐心地下种,等待,今天一粒谷,明年将结成有几百粒谷的穗。有朝一日,这颗种子将扩充,散于全宇宙。
——《中国米食》
左靖 主编
中信出版社·中国国家地理
2016年5月
本文书摘与图片来自《米》(左靖 主编)一书,经出版社授权发布。主文节选自《稻谷成熟, 将头垂向大地——黄永松谈<中国米食>背后的故事》(作者:翟明磊),文章经重新编辑,内容有增删与顺序调整。整合与编辑:方格,未经授权不得转载。
新京报书评周刊
ibookreview
投稿&合作邮箱:ibookreview@163.com
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
点击以下 关键词 查看精彩内容
封闭小区 | 民科 | 2016期待之书 | 2015遗珠之书 | 知更鸟 | 引力波 |《美人鱼》| 孔飞力 | 2015年度好书 | 奇葩翻译 | 剩女 | 丰子恺 | 偷书 | 在岛屿写作 | 同性恋群像 | 弟子规 | 康夏 | 权力的游戏 | 小王子 | 孤独图书馆 | 黄家驹 | 腋毛禁忌 | 二十四节气 | 伍迪·艾伦 | 夏日翻书 | 禁烟令 | 玛丽莲·梦露
点击左下角的“阅读原文”
去书评君的小店逛逛~